当前位置: 首页 > 传感测量产品 > 工业传感器 > 生物传感器

类型分类:
科普知识
数据分类:
生物传感器

2016新型传感器: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发布日期:2022-10-09 点击率:62


2016新型传感器: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摘要】:荧光蛋白由于自发荧光及低毒性,一直受到生物化学及化学生物学研究者的青睐。为了提高荧光蛋白的稳定性、水溶性及穿膜能力,我们对超折叠荧光蛋白表面进行多点突变,制备了具有大量表面正电荷的超电荷荧光蛋白(Sc GFP)及表面可调控带电荷荧光蛋白(H_(39)GFP)。基于以上荧光蛋白的特点,我们构建了一系列超灵敏的生物传感平台:(1)将ScGFP与Toehold核酸探针结合,发展了一种具有高特异性的DNA点突变检测方法;并进一步将该方法与亚硫酸氢盐处理和核酸级联扩增相结合,发展了一种高灵敏的细胞特定基因位点的甲基化荧光分析方法,并用于结肠癌病人的实际癌症组织样本分析;(2)基于氧化石墨烯(GO)对ScGFP荧光的超淬灭能力,构建了DNA竞争性响应GO/ScGFP纳米复合物用于核酸氧化损伤检测;(3)基于阳离子聚合物和超电荷荧光蛋白正电荷,通过带负电的PARP链介导两者之间的FRET,我们发展一种对PARP-1活性检测及其抑制剂筛选的免标记方法;(4)H_(39)GFP表面具有多组氨酸的性质,据此发现H_(39)GFP对Cu~(2+)的特异性螯合及超强淬灭性质,进而发展了一种免标记的Cu~(2+)传感平台,并应用于乙酰胆碱酯酶及其抑制剂的灵敏分析;(5)根据超电荷荧光蛋白具有优良核酸载体性质,我们通过p H或Ni~(2+)对H_(39)GFP表面电荷进行调控,实现了智能化响应核酸载体的细胞内化逻辑门体系。2016新型传感器: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a title=生物传感器 第1张" title="2016新型传感器: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第1张-传感器知识网"/>

2016新型传感器:新型石墨烯气敏传感器发展现状及展望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王毓德,周祯来,吴兴惠;乙醇气敏传感器寿命分布研究[J];半导体情报;2000年05期

2
 李建平,高晓光,朱敏慧;微结构气敏传感器的热分析与结构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0年03期

3
 王毓德,周桢来,吴兴惠;丁烷气敏传感器寿命分布研究[J];电子器件;2000年02期

4
 黎松林;应用半导体气敏传感器实现防毒面具滤毒盒失效指示的探讨[J];人类工效学;2000年04期

5
 刘国华,杜忻锐;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J];煤炭技术;2001年09期

6
 张英,张继伦;提高乙醇气敏传感器性能的途径[J];传感技术学报;2002年01期

7
 陈长庆,胡明,吴霞宛;气敏传感器的发展[J];材料导报;2003年01期

8
 贾良菊,应鹏展,许林敏,倪自丰,王雅晴;气敏传感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煤矿机械;2005年04期

9
 来五星;王聪;李晓平;史铁林;;乙醇气敏传感器及敏感度测试[J];仪器仪表用户;2006年03期

10
 来五星;王聪;李晓平;史铁林;;一种检测乙醇浓度的气敏传感器的制作[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6年09期

11
 孙群英;鄢志丹;刘鸣;;气敏传感器的电路设计[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年03期

12
 刘兰普;孙以材;潘国锋;贾科进;高建平;;一种新型智能气敏传感器的研究与设计[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3期

13
 胡茜;葛思擘;王伊卿;李伟;;电化学气敏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7年05期

14
 李晓丽;潘国峰;孙以材;;一种新型智能气敏传感器及其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实现[J];传感器世界;2007年07期

15
 李巍;;三氧化钨的矿气气敏传感器的研究[J];机电技术;2008年04期

16
 边翠华;孙以材;潘国峰;;一种新型的气敏传感器测量装置[J];传感器世界;2009年04期

17
 周志刚;胡木林;李鄂胜;;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稳定性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1年03期

18
 张丽萍;;气敏传感器研究新进展[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9
 傅盼盼;杨志学;;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J];化工时刊;2013年03期

20
 雷远进,陶月梅,蒋竹凤;催化与气敏传感器[J];电子元件与材料;198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芳;何光宏;潘英俊;;用温度调制提高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的选择性[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程纲;王理想;武兴会;杜祖亮;;基于单根氧化物纳米线的高性能气敏传感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焦正;;二氧化锡气敏传感器的研究进展[A];第6届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施金钗;黄元庆;宋爱群;;纳米气敏传感器的研究[A];第十七届全国测控计量仪器仪表学术年会(MCMI'2007)论文集(下册)[C];2007年

5
 王丽斐;王换荣;陆维昌;;厚膜型甲醛气敏传感器的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一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胡盛华;陈邦林;陆维昌;韩庆平;;烧结型硫化氢气敏传感器的研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吴莉莉;李鑫;惠国华;潘敏;陈裕泉;;一种基于随机共振的气敏传感器检测系统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3)[C];2008年

8
 刘瑞;丁海燕;林剑;张珽;;气流喷打印技术制备功能化碳纳米管气敏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苏世漳;宋小平;马如璋;;γ—Fe_2O_3气敏传感器的研究[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10
 张杰;姚翔宇;董勤;;用于变压器油中气体监测的半导体气敏传感器特性问题研究[A];海洋经济与电力发展——第十届长三角电机、电力科技分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鹏;多孔硅基复合薄膜气敏传感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徐红燕;氧化物多孔纳米固体气敏传感器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李建平;微结构气敏传感器与电子鼻研究[D];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2000年

4
 吴莉莉;纳米碳管气敏传感器及随机共振检测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郑俊褒;基于导电聚合物的QCM气敏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王康;SnO_2基气敏传感器的制备与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7
 崔绍庆;基于不同纳米材料修饰的QCM气敏传感器的制备及人工嗅觉系统的实现[D];浙江大学;2015年

8
 谢海芬;基于纳米分子筛和碳黑聚合物敏感膜的气敏传感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丁鹏飞;纳米材料敏感/增强的QCM气敏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王剑;镍和氧化镍纳米晶的控制生长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海强;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任翔;激光微熔覆集成制造气敏传感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林辉;基于气体电离的气敏传感器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牛坤;基于电化学原理的气敏传感器的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2年

5
 孙迎伟;掺杂对金属氧化物气敏传感器气敏性能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6
 费跃;碳纳米管基气敏传感器检测室内甲醛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李巍;基于检测甲烷气敏传感器的制备和研究[D];福州大学;2006年

8
 陈炽;二氧化锡气敏传感器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9
 陈鹏;低功耗多孔硅气敏传感器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10
 孙鹏;多孔硅基氧化钨气敏传感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武汉  余俊芳;湿敏传感器和气敏传感器的应用[N];电子报;2006年

2
 重庆  潘建;气敏传感器简介[N];电子报;2002年

3
 广东  肖裕华;用气敏传感器控制排气扇电路[N];电子报;2006年

2016新型传感器:盘点2016年热门的八大新型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能够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的总称。通常被测量是非电物理量,输出信号一般为电量。当今世界正面 临一场新的技术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基础是信息技术,而传感器技术被认为是信息技术三大支柱之一。一些发达国家都把传感器技术列为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同等位置。
? 随着现代科学发展,传感技术作为一种与现代科学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并且在工业自动化测量和检测技术、航天技术军事工程、医疗诊断等学科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同时对各学科发展还有促进作用。随着MEMS、激光技术、高科技材料等的技术进步,传感器的研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有的利用生物材料模拟人类
2016新型传感器:基于表面重构荧光蛋白的新型生物传感器  第2张

2016新型传感器:索尼新型CMOS传感器内置偏振元件

索尼在2016 IEEE国际电子器件会议(IEDM 2016)介绍了一款内置偏振元件的新型背照式CMOS传感器。
在普通偏振相机上,成像元件和偏振元件是分开的,偏振元件放在位于传感器受光部上方的片上透镜(On-chip lens)和外置保护玻璃之间。而此次发布的新型传感器则是在光电二极管的上方直接放置用金属线栅制作的偏振元件,实现了单芯片化。因此可以制造比以往更小、成本更低的偏振相机。
左:传统传感器  右:新型传感器原型
抑制鬼影
偏振元件是一种只让特定偏振状态的光透过而把其他光全部反射出去的滤镜。新型传感器原型上搭载的偏振元件有4种,分别让不同偏振方向(偏振角)的线性偏振光透过(0度、45度、90度、135度)。索尼强调,作为偏振相机(传感器)指标的透射率和消光比都没有问题。消光比方面,在400nm~700nm波段实现了比以往偏振相机更高的消光比。此外还具有灵敏度和消光比对入射角依存度低等优点。
另外,新型传感器在偏振元件(金属线栅)上方另外设置了防反射层,使来自该元件的反射光不射入镜头,因此大大减少了偏振元件造成的鬼影现象。
左图为4种偏振元件。右图为偏振元件发挥功能的线栅和抑制鬼影的防反射层
最后,索尼在演讲中公布了传感器原型的规格和彩色样片。
新型传感器原型的规格:
规格: 1/2.8“ 320万像素(水平2065×垂直1565)
像素尺寸: 2.5 x 2.5μm
帧率: 120fps
透射率: 63.3%
消光比: 85
使灵敏度减半的入射角:30°(垂直和水平)
制造工艺: 90nm
线栅间距: 150nm
样片拍摄的是一个透明的盒子以及盒子里的物品。左图采用的是普通传感器,可以明显看到因反射而在盒子上产生的投影。而采用新型传感器的样片(右图)则消除了反射。
via: nikkeibp
转载须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联系邮箱:biz@nphoto.net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电气控制线路图控制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