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业控制产品 > 自动化控制 > 人工智能

类型分类:
科普知识
数据分类:
人工智能

多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才能让VR体验够真实?

发布日期:2022-04-17 点击率:700

  对于类似HTC Vive的设备,需要双目12450*6840或更高的分辨率(介于8k和16k之间)才能达到“视网膜”效果。

  对于所有VR设备,需要达到150-240fps的刷新率才能让一般人觉得足够真实。

  如此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需要数十倍于当前PC的硬件性能才能驱动。

  “视网膜”效果是一个没有清晰定义的概念。根据Steve Jobs在发布iPhone 4时的定义,它是指在10-12英寸的距离上,设备的像素密度达到300ppi(每英寸300像素)的水平时的显示效果。然而实际上人眼在12英寸的距离上的分辨率可以超过900ppi。我们在这里采用Jobs的标准来讨论。

  12英寸距离上300ppi的像素密度,通常用一个单位为ppd(每度像素数)的参数来表示:

  

  想象一个顶角为1°的细长的等腰三角形,其高度 d 为眼睛与屏幕的距离,r 即为其底边覆盖的像素数量。根据Jobs的定义,要获得视网膜显示效果,需要至少57ppd。

  对于主流VR头显如HTC Vive来说,其单眼横向FOV为110°,纵向约120°。据此计算,它需要

  

  的单眼分辨率才能达到视网膜水平,也就是需要一块至少 12540*6840 的屏幕输出双目画面。按照类似流行的4k、5k、8k 的说法,这样一块屏幕差不多是13k;如果维持Vive显示面板大小不变的话,其像素密度约为2567 ppi(作为对比,Vive的像素密度约为447 ppi)。至于有的朋友提出这样高的像素密度能否实现,我觉得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毕竟Sony早在2013年就造出了2098 ppi的OLED屏幕。

    

如上图。目前的主流VR头显的像素密度只达到了这一标准的1/6。我们在主流显示设备的像素密度上翻的前一个6倍,花了二十多年(从DOS时代的320*200到目前主流的1920*1080)。

  提高VR设备的像素密度,并不是单纯地把高密度显示面板造出来然后放进头显这么简单。从2k到4k、4k到8k,每次升级看上去都只是数字翻了一倍,然而像素数量却是呈平方级上升的,4k是2k的4倍,8k是2k的16倍。视网膜VR级别的分辨率,其像素数量是目前Vive的33倍。

下一篇: PLC、DCS、FCS三大控

上一篇: 索尔维全系列Solef?PV

推荐产品

更多